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论宋玉《九辩》的悲秋模式
引用本文:孟修祥.论宋玉《九辩》的悲秋模式[J].中州学刊,1991(1).
作者姓名:孟修祥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中文系
摘    要:文人悲秋,自古而然,但开先河者则是战国后期楚国的大辞赋家宋玉。虽然,《礼记·饮酒义》中有“秋为之含悲也”,“秋之为言愁也”之说,《诗经》和屈骚也将忧思、悲愁与秋景结合起来写,但是,《礼记》意在说明人对秋季的气候感受,《诗经》仅仅是以秋的音响和景物作抒情起“兴”的借用物而已,而屈骚点明“悲秋风之动容”,则在表现秋风对人的情感刺激。直到宋玉《九辩》,中国文人才开始自觉吟起深沉哀婉的悲秋咏叹调。“悲哉,秋之为气也!”由宋玉的一声哀叹,便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经二千年而不息的巨大回声。正如陈继儒所评:“秋气可悲,想古闷如也;自玉一为指破,遂开千古怨端。”于是,“凡与秋可联系着之物态人事,莫非‘蹙’而成‘悲’,纷至沓来,汇合一‘涂’,写秋而悲即同气一体。”经过历代文人对悲秋主题的扩展与积淀,尤其是在抒情文学中,它成为文人士大夫对社会和人生慨叹的一种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