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东方审美至境——“通感”再阐释
引用本文:汤书昆.东方审美至境——“通感”再阐释[J].江海学刊,1998(5).
作者姓名:汤书昆
作者单位:中国科技大学信息管理与决策科学系
摘    要:“通感”是东方审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理论范畴,从完整的意蕴上说,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美学概念,而且是东方美学意境的主要立足点和理念归宿。“通感”作为审美实践,在古代中华文化中有十分丰厚的经验积累,但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却不多见。一般观念中认为“通感”主要是感官挪移、假借型的修辞方式是不妥当的,“通感”范畴诚然在知觉表层有时会表现为感官功能的错位效应,但那只是追求混融一体的直觉经验的副产品。在东方哲学境界里,对直透本心的全息经验往往视为最佳心象体验,而将明晰的语言符号表述置于不得已而求其次的位置上,因为“言不尽意”的困境确实是存在的。为了突破这一遗憾,先哲们创造了“通感”的表现形态,利用语言符号作为踏板来指代超越符号所指的混成审美体悟,如佛学的“九识论”、道家的“得意忘言论”、禅宗高僧们大量独步象外的诗偈与语录,这一切,岂是视听挪移的传统“通感”观念所能包容的!进入“以心观物”全息境界后的“真意”揭示是打成一片的内省经验,堪称东方美学的理论精髓。所以“通感”的中心应是全息化的整体经验,局部的修辞方式只是相当次要的表现。人类对于圆融心象流的解读和传播努力是人生格局的重要提升,这不仅由古代先哲们的不懈追求可以证明,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