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明代广东财政结构变迁下鸭埠之制的兴废与利权争夺
引用本文:周肖,任建敏.明代广东财政结构变迁下鸭埠之制的兴废与利权争夺[J].广东社会科学,2023(2):139-149.
作者姓名:周肖  任建敏
作者单位:1.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历史学系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南汉至清代珠江三角洲佛教兴衰与社会变迁研究”(项目号GD18DL15)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鸭埠税是明清时期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种特有杂课名目。成化六年(1470),两广总督韩雍以鸭埠之制与“细民”争利而将其革除。正德二年(1507)清查各省钱粮运动后,两广军门设法增开饷源,鸭埠之制得到恢复,但其所入从杂课变成军饷。正德八年,鸭埠税再度被广东按察使陈雍废除,其背后反映的是广东地方“官族”争夺鸭埠利权的诉求。戴璟、霍韬、叶春及等士大夫在嘉靖、万历年间多次呼吁恢复鸭埠之制,均未见成功。万历二十七年(1599),鸭埠在神宗税使干预下再次开征,地方“豪右”通过缴纳少量的鸭埠税获得官府确认其鸭埠利权的颁帖。明末鸭埠税屡征屡废,由榷税变而为辽饷,再变而为地方乡兵经费。明代广东鸭埠之制兴废的核心问题,是朝廷、两广军门、地方官府财政利益与地方豪强利益的争夺与分配。

关 键 词:明代  广东财政  鸭埠  杂课  军饷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