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一带一路”视阈下“箜篌”语源之考辨与商榷
引用本文:王玲娟,龙红.“一带一路”视阈下“箜篌”语源之考辨与商榷[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88-102.
作者姓名:王玲娟  龙红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30
基金项目: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唐前传世文献中的艺术物器研究”(20FYSB039)
摘    要:箜篌是我国古代区别于琴瑟的有圆柱状调音通品的弹拨类弦乐器,《汉语外来词词典》认为即突厥语的qobuz/qūpūz。根据“一带一路”视阈下的国家民族与中国古代之关系,通过考古实物、考古图像及相关语音和器形调查等综合研判,发现qobuz/qūpūz是一种吹奏乐器,与箜篌的拨弦乐器不同类。就箜篌的语源,笔者倾向于古代亚述帝国在公元前19世纪就已经流行的卡农qanun/kanun,在流经地新疆维吾尔语(突厥语)中称为卡龙qalon。从器形来看,卡农琴很可能是中国古代卧箜篌的原型,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由古波斯经新疆传入汉地,其槽体的制作材料逐渐改用竹子,槽体形状由梯形变为类似中国古代琴瑟的长方形。竖琴类箜篌harp,在古波斯叫坎克cang/cank,其发音也与“箜篌”较为接近,是伴随着佛教的东传而进入汉地的,其出现和兴盛的时间大约在公元3世纪至公元13世纪。从传入时间来看,qanun/kanun应早于cang/cank,因此,qanun/kanun很可能是“箜篌”的最早语源。

关 键 词:箜篌  语源  qanun/kanun  “一带一路”
点击此处可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