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老》《庄》《易》中“象”的哲学体系及文化影响
引用本文:方明,郭晓锋.《老》《庄》《易》中“象”的哲学体系及文化影响[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53-57.
作者姓名:方明  郭晓锋
作者单位:[1]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2]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071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联2013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研究成果“文化整合视野下的庄子哲学”(2013lslktzx-03).
摘    要:中国文化具有历史悠久的“尚象”传统,而《老子》的“象”论则是中国古代关于“象”问题最初的哲学探讨.《老子》中的“象”作为“有无相生”的“意象”呈现,同时沟通着“道”“器”二元,并以其为中介建构起关于世界存在的“形—象—道”的本体论结构.这一结构经由《庄子》和《易传》的继承与发展,又衍生出“象一罔—玄”的认识论结构和“言—象—意”的语言学结构.《老》《庄》《易》有关“象”的哲学体系,作为中华传统“尚象”思维的反映,对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 键 词:《老子》  《庄子》  《易传》  “象”  有无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