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世情与因果:十六至十八世纪通俗小说中的商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建设
引用本文:赵益.世情与因果:十六至十八世纪通俗小说中的商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建设[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4):58-69.
作者姓名:赵益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江苏南京210023
摘    要:中国社会一般宗教生活中最普遍、最核心的观念"因果报应"思想,不仅是在宋以来发展兴盛的通俗文学中得到最深入的表现,而且主要通过通俗文学的加工、提炼和深化进一步反作用于社会。十六至十八世纪的通俗小说与"新禅宗""新道教"和"新儒家"的思想新变相同步,逐渐发展出一种以现实生活喻示现世之报的"世情—因果"模式,并以此参与到当时社会急切需要的新的商业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建设之中。其反映和建构的"商业伦理"既包括对商业的肯定以及对勤苦致富、公平竞争的提倡,也批判了一味逐利的风尚,并特别强调财分天定、不可强求。而其"社会伦理"的核心则是建立起传统道德与"变泰发迹"的联系法则,既强调士农工商各尽其分,又始终以"读书"为高;在批判社会不公的同时,仍然极其强烈地希求科举致身。此一商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因其内在的矛盾性,并未形成对传统的彻底突破。

关 键 词:通俗小说  商业伦理  社会伦理  十六至十八世纪

Karma in Mundane Life: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ercial and Social Ethics by Popular Fictions from the 16th to the 18th Centuries
ZHAO Yi.Karma in Mundane Life: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ercial and Social Ethics by Popular Fictions from the 16th to the 18th Centuries[J].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2017,41(4):58-69.
Authors:ZHAO Yi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