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佛教慈善的理论支撑
引用本文:余日昌.佛教慈善的理论支撑[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35-38,44.
作者姓名:余日昌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3
摘    要:支撑佛教慈善的理性包括佛教的"缘起论"、"不二论"、"果报论"和"往生论"、"六度"、戒律等教义、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菩萨精神基于缘起理论,旨在体现无我、平等的观念,从而构成了佛教慈善的基本德性,依此支撑佛教以"无缘大悲"为显著特点的慈善行为.佛教主张先"拔苦"后"与乐","拔苦"为悲,"与乐"为慈,构成了菩萨慈悲基本的行为方式,这种慈悲方式基于佛教"不二法门"的世界观,导致其布施行为的特点表现为一种无上的清澈、彻底、轻松,无上的宽容、包涵、体谅和信任.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一直是深刻影响并推进社会慈善的一种宗教积极力量.

关 键 词:佛教  慈善  理论支撑

On the Supporting Theories for Buddhist Compassion
YU Richang.On the Supporting Theories for Buddhist Compassion[J].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9,8(3):35-38,44.
Authors:YU Richang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