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马克思实践概念中“应当”与“是”涵义探考——基于实践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内涵转向
引用本文:叔贵峰,刘思涵.马克思实践概念中“应当”与“是”涵义探考——基于实践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内涵转向[J].求是学刊,2023(4):51-58.
作者姓名:叔贵峰  刘思涵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哲学院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原理内在逻辑建构研究”(L21AZX002);;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类社科基础项目“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理论体系建构研究”(LJC202030);
摘    要:当代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对诸如马克思道德概念、共产主义理论等一些核心思想中始终存有“应当”与“是”的涵义之争。解决这一争议需要我们追问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并进一步考察实践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观念论转向中的内涵转换、演进的过程。康德划分了现象必然世界(“是”的世界)与道德自由世界(“应当”世界)之间的界限,将人类的道德实践诠释为“应当”按照自我颁布的道德法则去行动。谢林“绝对同一”打破了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德国古典哲学由先验向绝对观念论的转向。黑格尔哲学中继续秉承了实践概念“是”的内涵规定,并将其进一步演绎为主观道德外化为客观伦理的人类精神历史运动。马克思以实践辩证地统一了主客体,赋予实践概念以“改造世界”的全新内涵,但其“本质对象化”的生产实践中仍然保留了“是”的内涵范式,并将其融贯于道德意识形态、共产主义联合体等其他核心理论之中。

关 键 词:马克思  实践内涵范式  德国古典哲学观念论  涵义考辩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