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明清之际中国传统道德之走向
引用本文:李承贵.明清之际中国传统道德之走向[J].学术月刊,1998(10).
作者姓名:李承贵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哲学系 副教授
摘    要:“道德转型”是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而实现“传统道德转型”又是当代伦理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传统道德的真正转型究竟开端于何时?这种转型的走向如何?这些问题的厘清与确定,对推动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有着直接启迪。 道德类型的划分是以道德价值取向为根据的,因此道德转型的研究必须关注道德价值取向的变化;而道德价值变化又表现在道德理念(价值源头)、道德表达方式(范畴)以及道德实施途径(礼俗等)上。探索道德转型,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道德自身的矛盾运动及变化的趋向,但不能就道德解释道德。道德建立在关系之上,对应道德的主要关系有经济关系、社会结构、人伦关系;而且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的需求,个体道德水平的高低,也要以关系为依托。因此,探索道德转型我们绝不能避开引发道德自我运动的更为根本的原因。同时必须指出,当一种道德体系面临变革,而此时又受到异质道德体系的冲击,显然会增强对原有道德反省、批判力量,从而加速原有道德转型的步伐。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理论上我们将中国传统道德转型的开始定位在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初,并且延续至今。以下就此展开论述。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