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抗日战争西南大后方的文坛上,胡风曾以富于个性色彩的文学批评而引人注目。胡风那初涉文坛便显露出来的诗人气质,及其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独特视角,二者相得益彰,使他在四十年代迎来了自己的文学批评的黄金时期。他在当时的文学理论园地上,批评文章意气风发,是少有的丰收者;另一方面,他的独树一帜、不尽合时宜的文学见解,又为其后来蹇乖多难的学术生涯和政治遭遇埋下了伏笔。回味这一段文学史实,很容易使人想起一句中国古语,即所谓“兰因香损,膏以明煎”。批评家以及理论命运的沉浮,并非出自白云苍狗式的偶然机缘,与其供作后人唏嘘叹喟的谈资,莫如冷静地反思和检讨,或许能从中梳理出于今人或后人有益的历史教训,这样的回顾与剖析才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