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国的"违宪审查":特色及生成实态——从三个有关用语的变化策略来看
引用本文:林来梵.中国的"违宪审查":特色及生成实态——从三个有关用语的变化策略来看[J].浙江社会科学,2010(5).
作者姓名:林来梵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1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摘    要:在中国,用于指称"违宪审查"的相关用语以多样歧异的状态存在,且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其中无疑蕴含着违宪审查制度的中国特色及其生成实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其中三个主流用语"宪法监督"、"违宪审查"和"合宪(性)审查"在历史进程中重要性的递嬗,来审视有关"违宪审查"研究在中国的话语策略及其实践动机,并剖析其所对应的制度变革以及背后的复杂意味.自1982年现行宪法制定时期起,直至20世纪末期,主流学说主要使用"宪法监督"这一用语,一方面去界定自己国家的制度,另一方面又以这一概念作为一种视座去囊括各个西方国家所采用的各种模式的违宪审查制度.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受到国外的影响, "违宪审查"一词逐渐在中国的学术界确立了稳固的主流地位.但违宪审查制度在中国所遭遇的理论与实践之难题,使得有必要刻意隐藏该制度的"牙齿".在此背景之下,"合宪性审查"这一温和的用语就应运而生,并在默契之中逐步扩大着共识.

关 键 词:宪法监督  违宪审查  合宪(性)审查

"Constitutional Review" in China: Characteristics and Actuality of Generat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actics for Change of Three Related Terms
Lin Laifan."Constitutional Review" in China: Characteristics and Actuality of Generat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actics for Change of Three Related Terms[J].Zhejiang Social Sciences,2010(5).
Authors:Lin Laifan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