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爱伦·坡在中国的接受与认知缺失
引用本文:于雷.爱伦·坡在中国的接受与认知缺失[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7-72.
作者姓名:于雷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爱伦.坡与‘南方性’”(项目批准号:10YJC752049)的阶段性成果;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2010SJD740017);南京理工大学自主科研项目(2011YBXM133)的组成部分
摘    要:自20世纪初,爱伦.坡便开始了其在中国的文学旅行,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他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新时期对坡的接受以改革开放为地标,无论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均有所突破,但是,总体看来,国内的爱伦.坡批评在方法论、研究视角以及历史文化意识上均明显滞后,具体存在三类问题:一是见树不见林,缺乏"整体细读"观念;二是建立在"印象主义"价值评判基础之上的主观臆断;三是观念陈旧,机械套用文类规约。本文还通过简要对比国内外爱伦.坡批评实践指出,坡在当下中国的接受过程中最为凸出的弊病在于"认知的缺失",也即过多关注"诗艺"层面上的研究而很少从社会学批评的视角去考察爱伦.坡文学作品中所传达出的多重认知信息。

关 键 词:爱伦·坡  中国  接受  文学认知  印象主义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