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释“有生于无”——兼探哲学“形上之思”的逻辑起点
引用本文:陈伯海.释“有生于无”——兼探哲学“形上之思”的逻辑起点[J].社会科学战线,2009(7).
作者姓名:陈伯海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摘    要:是之为是与有生于无代表着哲学形上思考的两种不同的进路。西方人习惯于用是来判定事物的对象性存在,当他们从询问个别性相进而质询世界的普遍性相时,很自然地便会将问题提升到‘是’是什么的层面上来,由此得出某个超绝性的实体作为世界的本原。中国人则惯常用有来标示事物的本然存在,他不会去追问‘有’是什么,只会探索‘有’如何有或‘有’何以有,于是把话题引向了有生于无。有生于无的命题发端于《老子》,经战国、两汉的衍续,至魏晋玄学中得到充分展开,并深刻影响后世思想。其内涵也经历了由侧重宇宙生成论向哲学本体论的转变,从而建立起一整套以无为体、以有为用的非实体论的世界本原观,恰与晚近西方哲学思潮的趋向相交汇。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或可成为形而上学终结后新的形上之思的逻辑起点。

关 键 词:是之为是  有生于无  终极思考  逻辑起点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