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荀子》的“类”与道的范畴化发展
作者姓名:蒋重跃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外史学理论比较研究”(04JZD0027)
摘    要:黑格尔认为中国人在文化方面有很高的声名,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理由是中国人提出了作为最高本质的道,但只是抽象的普遍,在过渡到具体时,却没有能力给思想创造一个范畴[规定]的王国。事实果真如此吗?《荀子》中的类观念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荀子明确提出道可以从不同方面来认识的观念,进而提出类不悖,虽久同理的观点,意思是说同类则同理,异类则异理。这就使道在过渡到具体时有了范畴的方式或规定。他把虚壹而静当作解蔽的方法,其实就是把它当作认识各类具体事物中的道的方法。他的正名思想主张同类则同名,异类则异名,显然是把具体事物当做类概念来对待的;他提出当簿其类然后可的观点,主张认识要以感觉经验符合事物的类为基础,表现了鲜明的经验论的哲学色彩。荀子关于类的思想,上接老子的道论辩证法,下启韩非的道理论,恰恰表明古代中国人有能力给思想创造一个范畴的王国。不过,与古希腊哲学比较起来,由于实用功利目的的强势引领,荀子的范畴思想在概念化和体系化上发展得并不充分,这也是不容否认的。

关 键 词:黑格尔  范畴  规定  《荀子》        解蔽  正名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