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从“圈地”到“丈放”:民生视角下清朝土地制度变迁研究
引用本文:郑雄飞,高依萌.从“圈地”到“丈放”:民生视角下清朝土地制度变迁研究[J].学术研究,2022(4):41-48+177.
作者姓名:郑雄飞  高依萌
作者单位:1.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生保障视角下农村地权结构调整的社会学研究”(18ZDA168)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土地制度是国家重要的制度安排和工具性制度设计。清朝的地权形态主要有庄田旗地制、地主所有制和自耕农所有制。明末清初,满清贵族通过“圈地”“拨补”“兑换”建立庄田旗地制且实行奴仆式生产。而后,通过“计丁授田”“更名田”“租佃制”让农民获得了部分耕种权,通过推动租佃制发展、废除主佃主雇之间的封建名分少量松动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通过“摊丁入亩”等田赋制度改革助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人口数量增长。清朝中后期,由于地权高度集中和多重剥削压迫,农户纷纷破产,民生日益凋敝。内外交困之下,清政府“丈放”旗地以转嫁危机。从“夺民田为官田”到“价卖官田为民田”的双重掠夺,承载了庄田旗地制的兴衰,也折射了清朝土地制度与民生状况的互动过程。以史为鉴,保护农民土地权益,警惕资本侵蚀和权力掠夺是乡村治理中民生工作的基本准则;农地制度的工具性应当首先尊重农民的创造性,注重农民的生计改善。

关 键 词:民生  土地制度  圈地  丈放  清朝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