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从“夷夏”到“中华”:“中华民族”观念形成时期的思想转化
作者姓名:李晶
作者单位:;1.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建设视域下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原理、实践经验与现实挑战”(17ZDA151)、辽宁省教育厅项目“‘中华民族’形成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基础”(W201783659)阶段性成果。
摘    要:晚清的"夷夏之辨"被认为是某种民族主义,这种看法本身就是民族主义的产物,这有其历史原因。在戊戌变法前后,"夷夏之辨"的内涵在守旧派和革命派之间发生分化,守旧派以"防夷变夏"为目标,守护的是名教和皇权,革命派则以民族革命为导向。1900年后,种族论和民族主义先后主导思想舆论,"夷夏之辨"因缺乏革命学理而被舍弃。在民族主义的影响下,"中华"取代"夷夏"成为中国人的身份符号,尽管维新派(立宪派)和革命派对"中华"内涵的理解有差异,但经过1905-1907年间的民族主义争论,"中华"内涵渐趋一致,成为不同派别共同的话语基础,在此基础上,"中华民族"成为构建"中国"的主体表达。

关 键 词:夷夏  民族主义  中华  中华民族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