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老、庄异同论——为纪念先师熊十力先生诞辰100周年而作
引用本文:吴林伯.老、庄异同论——为纪念先师熊十力先生诞辰100周年而作[J].齐鲁学刊,1989(3).
作者姓名:吴林伯
摘    要:<正> 随着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兴起的“诸子”,主要是一些“辨雕万物,智周宇宙”, “英才特达”的“大夫、君子”,他们“炳晃垂文”(《文心雕龙·诸子》),企图“以此驰说,联合诸侯”(《汉书·艺文志》),发挥事业,有所作为。司马迁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以庄子附于老子之后,原因是庄子思想的“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至若法家韩非与老子合传,也由于他的某种观念“原于《道德》之意”;这就暗示“诸子”尽管生不同时,论述自成体统,并不意味彼此认识毫无关系。班固心知此意,以为“诸子”之“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同上)。因此,陆德明撰《经典释文》,便以《老》《庄》殿于儒家经典,隐寓儒、道思想的交流,而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实为“孔师”(《文心雕龙、诸子》),决不是偶然的。不难想象,“诸子”或择取足以充实己见的他家之说,势必存在异、同,《周易》的《暌卦》肯定百物“以同而异”,确不可拔,学者严加区分,方能“辨是与非”(《系辞》)。魏、晋老、庄学兴,而留意二氏之异、同者盖寡,本文将从事初步探索。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