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论俄罗斯刑法的犯罪本质之争及中国反思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法学院;2.吉林大学2011 司法文明创新中心;3.哈尔滨金融学院法律系
摘    要:我国刑法理论中的社会危害性源自苏俄刑法,而俄文的相应术语始终是社会危险性,即общественнаяопасность。自从20世纪50年代该术语传入中国以后,我们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普遍地理解成为社会危害性,但这两个术语具有不同的刑法意义,何者描述犯罪的本质更为准确,在苏俄刑法中曾存在争议。前者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立法层面上,始终居于主流,其作为对犯罪本质的描述包含主观因素,更注重描述未来的动态;后者主要强调行为的客观损害,而不包含主观因素。据此应对我国的社会危害性理论进行反思:必须甄别和区分犯罪的社会危险性即犯罪本质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即客观侵害的不同;作为犯罪本质的社会危害性不能成为犯罪构成要件;社会危害性应当是犯罪客观、主观要件的有机体而非简单的总和;社会危害性理论应当进行中国化改造。这既尊重了历史客观事实,也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危害性理论乃至犯罪构成体系。

关 键 词:犯罪本质  俄罗斯刑法  社会危险性  社会危害性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