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滑动的能指与记忆的碎片——毕肖普《六节诗》的拉康式解读
引用本文:刘影倩.滑动的能指与记忆的碎片——毕肖普《六节诗》的拉康式解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30-132.
作者姓名:刘影倩
作者单位:南京体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14
摘    要:美国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的作品质朴无华,寓意深刻,常让读者苦于理解其中的深意。《六节诗》即为这样一篇佳作。全诗拉开记忆的长焦,对童年进行了碎片式的回忆,并在诗文最后借孩子之手勾勒出谜一样的画境,给予全诗一个开放性结尾。在此,运用法国当代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家拉康"滑动的能指"理论来解读《六节诗》中精巧的结构,以及"房子"与"泪水"的象征意义。诗人运用六节诗独特的结构,使六个尾词在全诗反复出现,好似滑动的能指从链环的一边滑向另一边,将六种事物绵密地交织在一起。在不断的重复和替换中,代表记忆碎片的"房子"与"泪水"晕染出一种挥之不去的忧伤,隐约指明没有父母的关爱对诗人所造成的永远的缺失。

关 键 词:滑动的能指  记忆的碎片  六节诗  房子  泪水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