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春秋时期中国文学观念的发展
引用本文:王齐洲.春秋时期中国文学观念的发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
作者姓名:王齐洲
摘    要:春秋时期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文学观念也发生着急剧变化。卫武公的自警和尹吉甫的作诵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在西周末春秋初,文学的社会功用正悄然转变。曾在礼乐制度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诗》、《书》等传统文学,已经不再仅仅是礼乐教化的组成部分,而逐步演变为统治者实现个人政治目的或塑造个人道德形象的手段,甚至变成了阿谀奉承、粉饰太平的工具,文学有了脱离礼乐制度而独立的倾向。春秋中叶士人登上历史舞台,在批判天命观和天道观的基础上出现的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的价值观,将"集体行为史观"改换成了"个体行为观",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个体的现实行为上来,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这便为文学的新发展开辟了道路。到了春秋后期,士在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日益突显,"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他们抗衡世卿世禄的法宝,而"礼"与"德"相配合,成为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秩序的表征,以诗为代表的文学俨然成为具有全方位社会功能的价值实体,成为士人们借以安身立命的重要场域,于是,一个真正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从此揭开了序幕。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