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艾尔曼论中华帝国晚期科举的三重属性——政治、社会和文化再生产
引用本文:谢海涛.艾尔曼论中华帝国晚期科举的三重属性——政治、社会和文化再生产[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0(6):90-96.
作者姓名:谢海涛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宁夏,银川,75002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古代科举制录取名额问题研究(7世纪~20世纪)",宁夏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清代咸同年间科举名额增加问题研究(1853~1874)" 
摘    要:把科举视为现代化的障碍是一种误识。在中华帝国晚期,科举是一种支配性的力量。通过科举,帝国在政治方面再生产出了官员;在社会方面再生产出了绅士;在文化方面再生产出了文化主义和意识形态。帝制国家、士绅社会和新儒家文化被紧紧地缠绕在以科举为中心的"教育陀螺仪"上。通过它们的相互依存,三者维系的空间稳定存在了500年。尽管在理论上科举大门向所有人开放,但事实上如文化资源的垄断性等因素,还是把较低阶层者排除在科场之外,科举的公平、公正性被美化了。

关 键 词:中华帝国晚期  科举制度  政治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  文化再生产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