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竞争性协商:基层治理中参与的瓶颈及其突破——基于安徽省天长市基层协商治理的多案例比较
作者姓名:杨文迪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中国农村研究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治理视域中的农村家户治理形态演变及其政策匹配研究”(19BZZ068);;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础性研究课题(171083);
摘    要:协商治理是基层治理的基本方法,体现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逻辑。协商治理的目的在于建立平等参与下的竞争性对话,达成理性的共识,其本质上是基于“竞争”的协商过程。研究表明,协商利益相关性、程序性与有效性对基层协商有消解作用,三者交互搭配生成了四种协商类型,即竞争性协商、伪竞争性协商、弱竞争性协商与非竞争性协商。其中,只有当其余三者同时发挥强作用时,才会出现竞争性协商。对此,我们要通过不断完善个人激励机制,健全问责机制以及重塑角色定位等举措,切断竞争性协商的消解路径,致力于推动非竞争性协商向竞争性协商的转变,以及基层竞争性协商的有效实现,以此建构科学合理的基层协商治理格局。

关 键 词:协商  竞争  利益相关性  程序性  有效性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