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专题视点:地方、声音与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引用本文:张晓虹.专题视点:地方、声音与历史文化地理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2):36-36.
作者姓名:张晓虹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
摘    要:地方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讲,地理学从两个层面研究地方:一是作为空间层级中的地点、位置,二是作为一个具有独特品质的空间。当今最炙手可热的人本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在1975年就曾强调:地方是由经验建构的意义的中心。地方不仅是通过眼睛和思想感知,同时也是通过客观化的经验用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感知。因此,作为独特品质空间的地方,正如段义孚所言,其意义在于它是可以感知的,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视觉、味觉、听觉直接感知,还可以借助文学、诗歌间接感知,在感知基础上形成特有的地方意象。尽管可感知的方式很多,但事实上,经典的文化地理研究更愿意直接或间接地采用视觉的方式去获取地方性知识,形成地方意象,力图以“上帝的视角”来考察文化现象的地域特征,分析其地域差异的空间特点。这样的研究倾向当然与我们以往试图用客观、科学的方法认识地方、解释地方,以使我们能够较为直观方便地把握纷繁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及其与区域之间的关系这一理念有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那些无法用文本表达,甚至难于用明确的语言表达的鲜活文化现象,比如气味、声音等,在这样的研究范式下被遮蔽了。进入新世纪以来,历史地理学者开始将目光投向原本并不能成为主流研究范畴的声音、图像等,将之纳入到自己的研究中来。由于声音在感知地方、获取地方记忆中的作用与意义十分关键,从声音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中可以透视出人与地方之间的关联。因此,本期专题的两篇文章,试图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声音在文化地理研究中的意义。《地方、政治与声音景观:近代陕北民歌的传播及其演变》从声音景观的角度入手,分析陕北民歌在近代中国政治的运作下,从一个地方性的声音景观,发展成为遍布全国的声音景观。作者透过陕北民歌在传播过程中的去地方性的表象,体察到它正是通过与中国共产党及其根据地关联,而一直维持着与陕北地方之间的密切关系。声音与地方之间的勾连跃然纸上。《晋陕蒙汉族民歌核心区析论》以经典文化地理学的方式,分析位于晋陕蒙交界地区的汉族民歌及其分布,在复原其地域特征及其内部区域差异的基础上,从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历史特点、政区设置和方言分区等因素,剖析这一汉族民歌核心区形成的基础。声音与区域环境之间的关系昭然若揭。这两篇文章所研究的区域相近、主题类似,但由于切入点不同,更因为两位作者分别来自历史学和音乐学,有着不尽相同的研究旨趣,因此两篇文章所呈现出的文化地理面貌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这样的学术对话,对促进跨多个一级学科的历史文化地理学发展大有禆益,同时也展示了学科交叉融合所带来的学术进步和学术魅力。至于两篇文章的细微之处所表达出的作者的观点与洞见,还望读者详加审视,并给予教正。

点击此处可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