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解脱自杀心理统计学帮你
引用本文:郑辉.解脱自杀心理统计学帮你[J].中国统计,2006(4):50-51.
作者姓名:郑辉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天行健以自强不息”的儒家是乐观的现实主义,“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逍遥游”、“齐万物”的道家虽然虚无,却厌世不厌生,“因其自然”而主张“全生”;禅宗文化则强调要在现世中积极地修行。中国人在这三股文化之流中“安身立命”,在和平时期,鲜有自杀,特别是读书人,即便历经无数天灾人祸,始终保持着生命的韧性。不仅中国传统文化不提倡自杀,就连一向标榜自由的欧美,在过去,也视自杀为“有罪”。英国天主教作家格林的小说《问题的核心》中,描述了一个男人想自杀,但为了逃避宗教的制裁,不得不逐步吞食毒药而慢慢死亡。然而,近年来备受媒体关注的博士自杀事件,令人扼腕痛惜,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再一次受到人们的质疑。尽管我国高校很早就重视大学生心理辅导,但由于采用道德规劝、责任说教的方式,心理咨询被普遍认为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尤其是当前社会转型和价值取向转变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心理咨询已“时过境迁”,与时俱进,引进其他学科的宝贵思想,从新的视角展开心理咨询活动将是未来的崭新思路。笔者就试图将统计学的思想引入到心理咨询工作中,来阐明高校自杀率没有显著增加的事实,揭示生命之所以弥足珍贵的缘由,同时在剖析大学生自杀原因的基础上,提供自我“解脱”的统计学思维方式,以期为心理咨询工作的“拿来主义”提供借鉴。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