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对洋务改革集团四层面构造的透视
引用本文:姚会元.对洋务改革集团四层面构造的透视[J].学术月刊,1992(12).
作者姓名:姚会元
摘    要:洋务运动是19世纪肋年代发生的由官僚地主阶级洋务派倡导和主持的一场“求强”、“求富”的改革运动。不管其主持者们的主观愿望和终极目的如何,它实际上成为中国近代化的起点。首先,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机器生产的序幕。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1890年张之洞办“湖北枪炮厂”止,洋务派主持兴办了近20家机器军事工业。无论如何不能否认,这些厂家的出现打破了中国旧有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秩序,而这种“投石击水”在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冲击后果更是深远的。其次,洋务运动中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如中国第一个近代煤矿、第一个近代钢铁厂、第一个近代织呢厂、第一个近代纺纱厂和织布厂,修筑了第一条铁路,到1894年之前,办有官督商办形式的民用企业共22家,从而造就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工业,也在实际上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再次,钢铁、轮船、纺织、铁路、电讯等近代生产部门的出现,从性质上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结构。英国的殖民剥削造成了印度平原的大片白骨,但另一方面英国的蒸汽机和英国的自由贸易也在印度、“在亚洲造成了一场最大的,老实说也是亚洲历来仅有的一次社会革命”。用这一观点和方法看中国的历史,就不能不承认洋务运动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次真正变革。并不如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洋务运动只是延缓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寿命,恰恰相反,先进的生产力被反常地拉入到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内,造出了与之对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就了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等新的阶级力量,于是乎,发生了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于是乎,清朝封建统治在20世纪初寿终正寝,走进历史的坟墓。从形式上来看,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我挽救,实质上它的出现却是当时历史发展趋势使然。鸦片战争后被打开大门的中国面对的世界经济发展走势,是“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中国封建统治者中的一部分人在这种形势面前已经看到要“师彼(西方)之长,去我之短,今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今之机器、重学、算学、化学、电学,有心人诚当讲求……火轮车、电线之类,当设法第次添设。”加之,50年代以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斗争激化,统治阶级内部满、汉集团在协调和争斗中产生了不同于顽固守旧的“实力派”。它为了“清内患”,对“外洋各种机器”,十分推崇。洋务运动就是在这种国内阶级斗争激化和国际经济运行走势的大背景下发生的。这场洋务改革运动的发起者、主持者及参与者是一个庞大的集团,其内部大致可以分为领导决策层、参谋鼓动层、组织经营层、科技人才层等四大层面,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侧面参与着、影响着洋务运动。本文拟对此作一透视分析,期求指正。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