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数字普惠金融的民生福祉效应:“红利”与“鸿沟”
引用本文:谭远发,朱春霞.数字普惠金融的民生福祉效应:“红利”与“鸿沟”[J].西北人口,2024(3):25-38.
作者姓名:谭远发  朱春霞
作者单位:1.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冠肺炎疫情的长期人口后果仿真研究”(22BRK044);;西南财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基于胡焕庸线的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研究”(JBK2203011);
摘    要:数字普惠金融比传统金融具有更好的地理穿透性,为增进民生福祉,破解“胡焕庸线魔咒”提供了可能,但较少有文献对此进行系统研究。论文基于中国民生发展指数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利用空间统计与计量方法,从市级层面系统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民生福祉效应,并分析了以胡焕庸线为界的区域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民生福祉指数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异质性特点,呈现“高值向东南集聚、低值向西北集聚”的趋势。数字普惠金融与民生福祉皆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且呈两极分化格局,胡焕庸线仍是两者的重要空间分界线;高-高集聚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侧的沿海城市,低-低集聚主要分布在靠近胡焕庸线两侧的城市。数字普惠金融显著增进了民生福祉,发挥出“数字红利”的普惠作用;该作用在胡焕庸线东南侧城市显著高于西北侧城市,但两侧差距在缩小,这说明区域“鸿沟”在缩小,“胡焕庸线魔咒”有望破解。此外,研究还显示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主要驱动力,而且后者的作用大于前者。因此,要加快西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与相关技术发展,提升胡焕庸线西北侧城市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与使用深度,以增进区域民生福祉均...

关 键 词:数字普惠金融  民生福祉  胡焕庸线  莫兰指数  空间滞后模型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