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学与浮屠译经:中国两种阐释传统及其关系 |
| |
作者姓名: | 韩伟 |
| |
基金项目: |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传统礼乐文明与当代文化建设研究”(17ZD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美学与艺术学关键词研究”(17ZDA017)、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项目“中国古代乐论视域下的古典美学范畴形成、建构研究”阶段性成果。 |
| |
摘 要: | [提要]儒家经学阐释和早期佛经翻译是中国古代两种重要阐释形态。儒家经学中“无达诂”的出现标志着阐释开始走向自觉,从“解经一字,洋洋千言”到“六经注我”的演变过程,完成了儒家阐释学的建构。文学阐释受经学阐释影响巨大,从“言志”到“原道”,从“原道”到“明道”再到“载道”的阐释准则沿革,是经学阐释主题变换的缩影;浮屠译经从“道其大概”到“文质彬彬”的演进,实现了道教民间信仰、儒家基本文艺观、文本形式再造参与下的多重阐释重构,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佛教内质的偷换。儒家经学与佛经翻译代表了中国文化对待传统资源和外来资源的两种“阐释—接受”模式,亦构成了中国传统阐释学中水乳交融的时间智慧和空间智慧。充分把握中国固有的阐释传统,对于我们看待理论的中国面孔、现实指向、本土自信,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关 键 词: | [关键词]儒家;佛教;经学;译经;阐释 |
|
|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