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几乎走在每一座城市,我们都能感受到某种繁忙与繁荣:混杂的打桩声、水泥搅拌器的轰鸣声、切割建材的锯声,半夜依然闪闪不熄的焊花与弧光,永远没有完成的工程;不断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道路小了改大,弯了改直,一环建了建二环,二环建了建三环;一个又一个号称中国或亚洲第一的广场、花园、公园……我们常常惊异于某座城市的巨大变化,变高了变大了变美了,我们也因此想像居住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民有福,有了诗意栖居的物质条件。因此,就很有兴致地打的逛新城,很有兴致地和的士司机聊生活。可是?可是!可是司机的反应和你的感觉有着巨大的反差,他只是很冷漠地一笑,仿佛这座城市是异己的,深入聊聊,他还有不尽的牢骚,哪座高墙堵了他家的窗户,哪座市场污染了河流,等等。如果留心,再深入到某市场和百姓侃,感受大抵和的哥一样。这就牵涉到城市的定位问题。建设一座城市,首先是为着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与质量,如果居民不满意,只图着外表光鲜气派,只图着让上级看见出政绩,城市的功能就异化了。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真正确立城市的主体是人民这一观念。“人民城市人民建”这个口号我们喊了许多年了,但人民只有掏钱、出义务工建的份,至于城市是怎么规划的,怎么管理的,该如何监督等,人民并不知情。所以,要确立城市的主体是人民这一观念,首先要切实给予人民以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否则,城市依然是长官的,不是人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