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论抗战大后方文艺座谈会的阶段性、独特性和运作机制
引用本文:蓝善康.论抗战大后方文艺座谈会的阶段性、独特性和运作机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33.
作者姓名:蓝善康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桂学研究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文艺座谈会是现代中国文学生产中的重要现象。全面抗战以来的文艺座谈会可将重要性作为量度进行阶段划分,各阶段的起承转合与政治话语的介入密切关联。大后方文艺座谈会的阶段性形态伴随着文艺通俗化运动的起落、旧文艺与新文艺的此消彼长,体现出介入现实、参与抗战、改造文艺的雄心和魄力。大后方文艺座谈会立足于战时国家层面发出文艺之声,其鲜明的议题意识体现出左右文艺进程的倾向,某些议题成为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奏,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大后方文艺座谈会依托文化团体及其刊物召开,具有一定的文学派性倾向,会期的不确定性和气氛的民主性为文学话语生产提供了较为自由的空间。

关 键 词:文艺座谈会  抗战大后方  阶段性  独特性  机制
点击此处可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