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先秦两汉“节”观念的嬗变及其社会意义
引用本文:邹国力,李禹阶.先秦两汉“节”观念的嬗变及其社会意义[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7-85.
作者姓名:邹国力  李禹阶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内江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00;重庆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 40133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秦汉时期的国家建构、民族认同与社会整合研究”(17ZDA180);
摘    要:“节”观念起源于春秋,形成于战国末期,盛行于两汉。其内涵在先秦两汉之间有着重要的转型,具体表现在:起源于春秋、形成于战国末期的“士节”强调士对当时贵族阶层的个体效忠,至两汉则转变为对国家效忠的“臣节”,进而拓展成为女性效忠丈夫及彰显于社会的“女节”。至此,“节”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一个重要而多元的社会伦理范畴,与“忠”“孝”“义”等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模式,并对维护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秩序起到了强有力的维护作用。

关 键 词:先秦两汉  “士节”  “臣节”  “女节”  社会意义
点击此处可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