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十八至十九世纪德国民族精神形成的美学基础及其理论效应
引用本文:杨一博.十八至十九世纪德国民族精神形成的美学基础及其理论效应[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11):174-180.
作者姓名:杨一博
作者单位:;1.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
基金项目:重庆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跨学科视域下中国当代艺术史书写范式的更新路径研究”(16YB04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史观与美学理论更新路径研究”(16XJC720002)阶段性成果。
摘    要:当代德国民族主义理论基于自身理论框架,在对近代德国民族精神形成过程的研究中,将德国十八至十九世纪的文艺作品作为其理论支撑,遮蔽了该时期文艺作品背后的美学基础。实质上,德国古典美学基于对历史意识的建构,通过对东方的审美想象,最终确证了德国民族精神形成的合法性地位及其路径。德国古典美学与民族精神形成间的理论关系,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一方面可以使德国古典美学与中华美学精神形成理论关联,为中华美学精神提供重要的西方美学资源,另一方面基于美学与历史思维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对中国美学与民族政治共同体间的正向关系予以理论支撑。

关 键 词:美学与历史思维  东方想象  德国古典美学  中华美学精神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