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国哲学的未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流与互动(上)
引用本文:林安梧,欧阳康,邓晓芒,郭齐勇.中国哲学的未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流与互动(上)[J].学术月刊,2007(4).
作者姓名:林安梧  欧阳康  邓晓芒  郭齐勇
摘    要:林安梧强调,本质主义引起了方法学上的谬误与错置,治中西哲学不能陷入“本质主义”的圈套。例如,不能说中国人没有自由意志,先秦儒家就很重视自由意志,只是后人把它磨损掉了。他倡导“后新儒学”,提出“约定主义”,主张通过“五证”的方法回到原典,使中国文化在学习民主科学中起调节作用。欧阳康认为,哲学的本性就是对话,但在中国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曾经处于独尊地位,对话一度困难。1978年以后,哲学界最大的进步是哲学本性的恢复,走上了对话之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自己学术化的发展方向,并且与“西马”相比具有自己的优势,但是还应继续倡导一种平等开放的心态。邓晓芒认为,我们现在还谈不上反本质主义,本质主义实际上是理性精神,是一切对话的平台,中国历来缺少它。儒家的自由意志只是现象,其本质上并不尊重自由意志,只是把规定好了的东西(如天道等)让人去选择。这些问题离开本质主义都说不清。郭齐勇认为,哲学最重要的本性是宇宙论式的终极关怀,这是中西哲学沟通的平台。中国哲学中的天道是自由意志的前提,而西方基督教的上帝、康德的“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同样也是前提。除了理性之外,“智的直觉”更重要,它是生命和实践的学问,与马克思实践哲学也是相通的。

关 键 词: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话  互动  本质主义  自由意志

The Future of Philosophy in China:A Intercommunion and Interac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nd Marxist Philosophy
Abstract:
Keywords:Chinese philosophy  Western philosophy  Marxist philosophy  dialogue  interaction  essentialism  free will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