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士·事·师论——社会分化与中国古代知识群体的形成
摘    要:承担认知、道德和审美之文化价值的知识群体,是文明发展和社会分化的产物。社会分化是普遍性的历史进程之一,由之社会出现了越分越细的众多角色、群体、活动、功能、规则与制度,并由此在新的形态上整合起来,从而进入较高阶段。中国古代知识群体与“士”有密切关系。本文准备以社会分化为背景,对“士”之概念变迁这一侧面加以叙述,其要点是“士”与“事”——行政职事、“师”——文化角色的关系变化,以期对学界关于中国古代知识群体的特殊形成过程的研讨有所增益。1 “士”的最基本含义是壮年男子,故士女常可并称。《师(宀袁)(皀殳)》:“殴孚士女羊牛”;《诗·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孔疏:“士者,男子之大号。”从士之字又可从女,如婿又作婿。《管子·小问》:“苗,始其少也,(日旬)(日旬)乎何其孺子也;至其壮也,庄庄乎何其士也,”是少为孺子而及壮则为士。壮字亦从士。《易·大过》:“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孔疏:“今年老之妇而得强壮士夫,亦可丑辱也。”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