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治与不治:16世纪江南水利的机制困境及其调适
引用本文:谢湜.治与不治:16世纪江南水利的机制困境及其调适[J].学术研究,2012(9):109-119.
作者姓名:谢湜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16世纪江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10CZS037)的阶段性成果;并受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培育项目,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驻院学人计划资助
摘    要:太湖流域水环境的特质导致了长期以来水土变迁与围垦利益相互关联,明初建立的农村社会秩序将基层水利维护与赋役编制紧密挂钩,对地方水利的运作影响深远。在嘉靖均粮改革之后,江南水利危机凸显,高乡地区出现了水网密度下降,主要依靠东西向干河泄水的局面。面对水利新形势,州县政府采取了"强干堰支"的策略,用公帑专浚干河,借助市镇的财力维护市镇通渠、民运要道,除此之外,不究水利。官方的财政机制、州县间的行政机制、市镇聚落发展中的权力机制以及棉作等经济格局变迁中的市场机制之间的矛盾,是16世纪江南治水徘徊不前的深刻症结。

关 键 词:明代  江南  水利  常熟  耿橘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