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精神生活的理论构成——置于现代性背景下
引用本文:文军.精神生活的理论构成——置于现代性背景下[J].社会观察(上海),2004(9):46-47.
作者姓名:文军
摘    要:经过20多年的现代化建设,从物质生活来看,今天中国已经进入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而且也包含“精神生活的充实”。然而,当前在学术界,讨论“物质生活的改善”与探讨“精神生活的充实”方面严重地不成比例,尤其对物质生活大为改善后的当下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状况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作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十大举措之一,教育部社政司于2003年下半年启动了“重大课题攻关计划”,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资助旨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联合攻关项目。在公布招标的40个课题中,华东师范太学以童世骏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竟标成功,成为上海高校中唯一中标课题。在未来两年内,该项目将由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科院近30位学者组成跨学科联合攻关组,通过对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个体状况、日常情境和专业领域的社会调查和理论分析,系统地探讨在:见代化、全球化和世俗化时代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所发生的文化转向和文化矛盾,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精神生活目标的具体途径。以下两篇文章就是该课题组的两位成员对“精神生活”理论探讨的浓缩,它从一个方面展现了怍者对精神生活的深入理解。

关 键 词:中国  精神文明建设  现代性  社会伦理价值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