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郭沫若前期文艺观历史流变考论
引用本文:孟文博.郭沫若前期文艺观历史流变考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47-57.
作者姓名:孟文博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版本校勘与史料考释”(18CZWJ02)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郭沫若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阐发关于文艺作品“无目的性”与“功利性”问题的辨析,一直到20年代中期,这个问题都以文艺作品的“无目的性”和“社会使命”观念交替转换的形式表现出来。郭沫若当时在这一观念阐发上的不断“自我相违”与“左右摇摆”,并非仅源于其思想观念或者心态的复杂性,而是与其在不同环境中身份的转变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1925年以后,因无产阶级运动的蓬勃发展和个人思想的明确坚定,郭沫若便彻底“摇”到文学要承担“社会使命”的一端,再也没“摆”回文学的“无目的性”那一端。但在全面抗战历史阶段,郭沫若对文艺的“功利性”又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总的来看,郭沫若前期文艺现折射出他在不同历史境遇中“诗人”与“政治家”身份的“变奏”。

关 键 词:郭沫若  文艺  “无目的性”  “功利性”  历史流变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