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论音乐类非遗传承主体的维护和培养——以松潘小姓乡羌族多声部民歌为例
引用本文:范雨涛,陈欣,肖敏.论音乐类非遗传承主体的维护和培养——以松潘小姓乡羌族多声部民歌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6):87-94.
作者姓名:范雨涛  陈欣  肖敏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摘    要:羌族多声部民歌是羌族具有极高艺术性和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是羌族多声部民歌存续的重要承载者,传承主体的数量、知识素养、表演技能、传承自觉性和创新能力是羌族多声部民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羌族多声部的传承主体及其依托的音乐文化空间不断退化,其活态传承面临严峻挑战。文章根据格兰特"音乐活力与濒危评估框架"(MVEF),就羌族多声部传承主体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田野调查和分析,并从维护羌族多声部自然传承的音乐文化空间及构建羌族多声部学校传承的音乐文化空间两方面就维护和培养羌族多声部传承主体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 键 词:羌族民歌  羌族多声部  音乐类非遗  传承主体  传承保护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