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我国深度贫困地区“飞地经济”模式的适应性分析
引用本文:张明善.我国深度贫困地区“飞地经济”模式的适应性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1):105-109.
作者姓名:张明善
作者单位:;1.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四川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团队”(川社联发[2017]43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维稳反恐视角下藏区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及长效机制研究”(15AGL022)、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金项目“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典型经验总结与推广应用研究”(2017NFWMZ05)阶段性成果。
摘    要:"飞地经济"是一种较新的经济合作模式,也是助推当前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此模式的应用推广,2017年5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随后,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地响应,取得一些进展和效果。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实施中普遍存在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到位、合作机制不够健全、扶持政策不完善等问题;同时深深感知,"飞地经济"模式对我国深度贫困地区尤其是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禀赋差、产业发展落后的深度贫困地区尤为适用,是解决我国当前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最为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本文从脱贫攻坚的角度出发,探析"飞地经济"模式在我国深度贫困地区应用的现实意义及其适应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关 键 词:飞地经济  脱贫攻坚  深度贫困  十八洞村  对口帮扶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