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20世纪30年代之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
引用本文:赵炎秋,樊祥.20世纪30年代之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31-41.
作者姓名:赵炎秋  樊祥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研究”(项目批准号:18ZDA278)的阶段性成果;;2022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重点项目“百年中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
摘    要:西方现实主义理论自晚清民初引进中国以来,历来是聚讼纷纭的话题。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现实主义的确立是在20世纪30年代。40年代至70年代,现实主义历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两结合”、“三突出”的“浪漫化”与“左化”演变,其内涵逐渐被政治话语架空,遂发生变奏;与此同时,邵荃麟、秦兆阳等理论家也在坚守现实主义创作方法。80、90年代,现实主义呈现复兴之象,并在同现代主义、先锋派的竞争中曲折发展;而后因“新写实小说”、“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崛起,现实主义再次走向写实。进入21世纪,现实主义继续成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支流“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和异流“神实主义”。回望百年中国现实主义的演化进路,不仅有助于厘清现实主义的发展逻辑,而且也助于烛照当下的文艺创作。

关 键 词: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  中国文学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