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传统农耕以及汉式农耕的融入
作者姓名:吉田顺一  包慧娟  阿拉腾嘎日嘎
作者单位: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研究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科尔沁沙地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40961021);国家社科基金“科尔沁沙地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0XJY008)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世纪内蒙古半农半牧环境史研究”(项目编号:15AMZ006)的研究成果
摘    要:在搜集大量的汉文献资料中记载的有关北方游牧民族的农耕史料的基础上,赴内蒙古东部地区进行了详实的实地调查,就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人的传统农耕进行了实证考察。认为蒙古民族的糜子耕种这一传统农耕不同于汉式农耕,有其品种的地理和文化特点。糜子耕种看似简单落后,但它是游牧生产和地理环境的结合物,具有适应干旱少雨环境且保护土壤作用之特点,是有利于干旱生态环境的北方农耕技术。然而,近代以来屡次不断开垦草原、移民人口增多等诸多原因,导致传统农耕的衰退,汉式农耕取而代之。这也是内蒙古东部地区在农耕化之后快速沙化的要因之一。考察之后,提出应该研究推广糜子耕种技术的合理性、科学性。

关 键 词:内蒙古  传统农耕  汉式农耕  蒙古糜子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