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明清庶吉士制度对比研究
引用本文:吴仁安.明清庶吉士制度对比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1997(2).
作者姓名:吴仁安
作者单位:上海师大奉贤教育学院
摘    要:明代的科举制度,在洪武年间定制后.在永乐、洪熙、宣德及其后来的历史时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其中对明代政治史及行政制度影响最大的则是创造性地增设翰林院庶吉士制度.考庶吉士之选,始自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但洪武年间的庶吉土,带有实习性质,尚不专属翰林院管理.当时在翰林院、承敕监、中书署等近侍衙门任职的新进士俱称为“庶吉士”;而新进士之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任职者则仍称之为“进士”,亦称“观政进士”.庶吉士之专隶翰林院培养,实始于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明成祖朱棣命学士解缙选才资英敏者29人就学文渊阁.由阁臣考课.“司礼监月给笔墨纸,光禄(寺)给朝暮膳,礼部月给膏烛钞人三锭,工部选匠第宅居之.且时至馆召试.五日(?)休沐,必使内臣随行,且给校尉驺从.”三年期满考试,成绩合格者留用.二甲授编修、三甲授检讨;成绩不合格者出为科道、知县等官.从此,明代庶吉士遂专隶翰林院管理.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