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外贸体制演变研究(1820-1850年)
引用本文:王明前.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外贸体制演变研究(1820-1850年)[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06-112.
作者姓名:王明前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厦门大学985工程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项目资助
摘    要:行商制度在以农业为主体经济、对外贸易需要有限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辟,短时期内暂时未对中国内地经济造成负面影响。条约对海关税率的修改客观上对中国对外贸易有利。上海开埠后,作为新型贸易代表的买办逐渐兴起,成为对外贸易体制转型过程中的新因素。1842-1850年间英国尚未取得贸易优势,茶叶和生丝仍然是中国出口产品的大宗。但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贸易体系开始向以伦敦为中心的金融汇兑贸易网转变。

关 键 词:鸦片战争  对外贸易体制  行商制度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