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价值特性
引用本文:张文喜.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价值特性[J].云南社会科学,2000,46(6):20-25.
作者姓名:张文喜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 200433
摘    要:现代人日益依赖他人,但在现代分工体系中与他人日益疏离,这种"现代性"困境,引发思想家对交往意义的重视.马克思认为,人只有在交往的世界性的普遍发展中,才能超越动物的生存条件,从而超越这一困境.不同于当代交往哲学,马克思以"关系"为本体,从人的本体活动层面,说明人只有通过交往,才能获得现实的实践性本质,成为现实主体,以及通达他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突出了人与人在劳动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交往,从人的需要的"相互性"视角,对社会交往"相互性"作了哲学概括.本文认为,对社会交往"相互性"合理性辩护的根据不应是唯经济的,同时还应得到政治、法律、道德上的正当性辩护.

关 键 词:马克思  交往  困境  可能性  相互性
文章编号:1000-8691(2000)06-020-06

Contact Theory of Karl Marx and Its Characters of Value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