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试析人民公社体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制约及其影响
引用本文:刘芳,孔祥成.试析人民公社体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制约及其影响[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26(1):137-141.
作者姓名:刘芳  孔祥成
作者单位: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科部,上海,200336
2.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062
摘    要:人民公社时期采取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使得农村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比例失调,劳动力剩余积淀严重。在国家采取的严格限制农村居民流向城镇的户籍制度的约束下,中国农村社会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僵硬的身份壁垒和极低的社会流动率。国家禁止农户向城市自由迁居,严格限制农民异地活动。不仅城乡之间的界限难以逾越,就是农村的不同社区之间,这种身份壁垒也是长期存在的。对所有的农村人口来讲,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公社社员。除联姻、过房、承继等情况外,这种社区身份也是与生俱来,不可更改的。不仅人员流动极难,其他社会资源的流动也同样如此。农民不但不能携带自己入社时的土地和耕畜退社,而且,甚至不能携带他自身退出这种体制。整个20世纪70年代,在人民公社化制度下,农民没有分化,没有流动,没有迁移。人民公社窒息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性,抑制农民作为"经济人"的冲动,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关 键 词:人民公社体制  农村剩余劳动力  社会控制  社会流动
文章编号:1003-5281(2005)01-0137-05
修稿时间:2004年11月2日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