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数字身份的泛在形态及其伦理风险治理研究
引用本文:张峰,杨丽.数字身份的泛在形态及其伦理风险治理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5(6):9-18.
作者姓名:张峰  杨丽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2015AA020);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人文社科)重点专项项目(2015AE025)
摘    要:数字身份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身份形态,与网络空间相伴而生。网络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泛在特征使数字身份呈现出云形态、微形态、超文本形态、可视化形态和碎片化形态,为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伦理风险。数字身份的不合理应用总体指向了认同、隐私、自由和正义等4个伦理议题:数字身份弱化了人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造成了“整合型隐私”保护困境及“隐私悖论”,遮蔽了主体的自由意志和社会遗忘能力,隐含了“数据偏差”和“算法逻辑”不正义等问题。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传统身份逐步向数字身份转型,加强数字身份伦理风险治理成为重要的时代议题。在新发展阶段,应充分利用技术、法律、伦理的协作互动,实现数字身份伦理风险的协同治理,提升数字社会认同感,维护数字身份隐私权,克服数字身份的异化,消解算法逻辑的歧视性影响,使其更好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从技术治理层面来看,要加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克服技术自身存在的负效应;从法律治理层面来看,应坚持权利与义务辩证统一的立法原则,为数字身份应用提供法律保障;从伦理治理层面来看,各个主体要加强自我约束,自觉成为数字身份治理的重要补充力量。

关 键 词:数字身份  泛在形态  伦理风险  协同治理
收稿时间:2023/6/7 0:00:00

Research on the Ubiquitous Form of Digital Identity and Its Ethical Risk Governance
ZHANG Feng,YANG Li.Research on the Ubiquitous Form of Digital Identity and Its Ethical Risk Governance[J].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23,25(6):9-18.
Authors:ZHANG Feng  YANG Li
Institution:School of Marxism,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Keywords:digital identity  ubiquitous form  ethical risk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点击此处可从《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