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国古代的言意问题(下)
引用本文:刘文英.中国古代的言意问题(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2).
作者姓名:刘文英
摘    要:二、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 (一)“言不尽意论”的发展和演变(见上篇) (二)“言尽意论”对“言不尽意论”的反驳“言不尽意论”的要害是“去言”、“忘言”,逻辑上等于让人们都变成哑巴、聋子,己不言,亦不听人言。历史正是按这种逻辑发展的。王弼之后有个人叫张韩,脱去了一切思辨的外装,赤裸裸地提出了一种“不用舌论”。张韩认为,说话不过是“卷舌翕气”,怎么能表示“理”呢?因此,“留意于言,不如留意于不言”,不管你有没有舌头,都应体直接求于“通心”。他还讲,“灵龟”不会说话,可知千年的事情;鹦鹉、猩猩“能言”,被人关进笼子,“普天地之人与物,亦何屑于有言哉?”无论对人对物,说话只能招祸,因而应该“不用舌”、不要“言”。张韩的这一番高论,作为魏晋时期某些人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