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文章试图借助“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分,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进行重新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对“劳动教育”进行理论反思。通过再三梳理马克思的相关论述,文章确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主要是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的结合,并称其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内部结合”。由于这种现代生产劳动主要不依赖刻苦耐劳与体力活动,又在一个意义更为深远的层次参与物质财富的生产,文章在凡勃伦的意义上称之为“非生产性的‘生产劳动’”。文章强调,唯有这样一种“非生产性的‘生产劳动’”才有教益,才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基础。当然文章认可,在存在合理的劳动报酬的条件下,教育可以与非现代生产劳动进行“外部结合”。但文章不认为,这样一种外部结合是在对人进行劳动教育。文章承认,在自由自觉的条件下,劳动可能在教育中无处不在。但这种劳动也不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畴,而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