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大遗产观之路——多类型遗产统筹保护的红河哈尼梯田经验及其启示 |
| |
作者姓名: | 张多 |
| |
作者单位: | 云南大学文学院 |
|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稀见资料整理与研究(1958—1983)”(编号:20CZW059)的阶段性成果; |
| |
摘 要: | 在相继开展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工作以来,中国的很多社区同时承担了多项不同类型遗产的保护责任。多类型遗产地社区如何在公约间、机构间开展多类型遗产协同保护,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云南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地是多类型、多层级遗产保护集于一身的典型社区。在这里,多重遗产化进程不可逆地改变了社区面貌,涌入梯田的多元行动方组成新的社区主体,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大遗产观统摄多类型遗产保护,成为像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地这样的中国遗产地社区开展活态遗产保护的重要经验。
|
关 键 词: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遗产观 多类型遗产 再在地化 红河哈尼梯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