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从多民族乐舞交流机制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夷夏观
引用本文:李世武,谭雪.从多民族乐舞交流机制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夷夏观[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109-115.
作者姓名:李世武  谭雪
作者单位: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多民族艺术交融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0ZD27);
摘    要: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存在三种夷夏观:戎狄豺狼说、用夏变夷说(华夏文化优越论)、积靡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多民族乐舞交流机制体现为“共生”“会通”“象征”。“共生”是两种相互背离的乐舞传统并存,相互交流并未改变彼此乐舞的性质与审美特征;“会通”是同一乐舞文化内部异质力量与内生力量的互补;“象征”则是因政治、文化等因素而将乐舞符号化。春秋战国时期的雅俗之辨,实际上推动了乐舞的创新发展。总体观之,春秋战国时期,多民族在乐舞领域既能各有创造,形成特色;又能互动交流,相互融摄;既能吸收外来基因,又不至于丧失自我。从多民族乐舞交流机制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夷夏观,将发现其片面性。夷夏之间双向互动、四夷内部双向互动,才是民族关系的全貌。

关 键 词:夷夏观  多民族乐舞交流机制  民族观念史  民族交融史  中华民族共同体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