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唐诗、壮歌中悲伤隐喻的认知探析
引用本文:苏慧慧,谭丽萍.唐诗、壮歌中悲伤隐喻的认知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7(20):110-112.
作者姓名:苏慧慧  谭丽萍
作者单位:1. 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广西 玉林,537000;2.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一般项目"语言生态视野中广西壮族民歌英译研究"(YB2014311),2012年玉林师范学院校级青年项目:唐诗中情感隐喻的认知研究(2012YJQN46),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基于语料的英汉习语概念隐喻认知对比研究(KY2015LX206),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认知视角下英汉商务经济活动概念隐喻对比研究(KY2015LX323),2017年度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认知视角下广西民歌的民俗文化研究及其英译"(YCBC2017048)
摘    要:悲伤是人类基本情感之一,是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感觉与体验.根据人类隐喻认知机制,需将这种抽象概念域投射到具体概念域.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结构、情感体验等,因而形成相同或类似的概念系统与语言表达.在跨越历史长空、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唐诗与壮歌中,其悲伤隐喻的概念系统与语言表达具有共性,主要共享的概念隐喻有"悲伤是'下'""悲伤是暗的、冷的"及"悲伤是身体器官出现的毛病"等.在这些概念系统下,有许多相同或类似的语言表达,且大多表达都以意象为载体.

关 键 词:唐诗  壮歌  悲伤隐喻  认知探析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